笔拍卖大有乾坤
毛笔、钢笔成百上千年的应用历史,给人们留下了诸多美好回忆。时光荏苒,在拍场上,它们笔辉煌依旧。这些笔或被明清帝王御用、或为书画名家所定制、或产于世界名厂,它们身上承载着各自时代工艺的精髓,如明清漆器工艺、剔红、制瓷工艺的精妙应用,方寸之地大有乾坤
笔,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,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,多通过笔尖将带有颜色的固体或液体(墨水)在纸上或其他固体表面绘制文字、符号或图画,也有利用固体笔尖的硬度书写画图用铅笔和炭笔。它与墨、纸、砚并称文房四宝。在中国古代,使用的是毛笔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笔的种类也越来越多,铅笔、毛笔、钢笔、便签笔、荧光笔、圆珠笔、勾线笔、蜡笔、水笔等很多。在中国,笔应用历史较长的除毛笔外当属钢笔了,这两类笔在中国应用一个有三千多年的历史,一个是始于上世纪。目前,他们的使用相对于其鼎盛时期较少,但这并不能阻挡人们对它的钟爱和收藏。
明清御笔拍场受捧
据传毛笔为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。当下还有知名的“蒙笔”,又称“蒙恬精笔”、侯店毛笔。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。1954 年,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。这证明,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。殷墟研究表明,三千多年前,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。古谚云:笔之寿以日计,墨之寿以月计,纸之寿以年计,砚之寿以世计,可知藏笔之难能可贵矣。因此,在拍场上,一些保存较好的明清毛笔多能卖出好的价钱。
从笔拍卖TOP10表不难看出,在拍场上,成交价较高的多为明清皇家御用之笔,如“大明万历年制”、“大明嘉靖年制”等款,足见其为宫廷御用之笔。
工艺精湛 这些笔用料及工艺都十分考究。如,笔管的装饰上有髹漆剔红工艺等。纹饰也以龙纹、云纹和具有吉祥寓意的蝠纹。从汉代开始,人们就开始注重对笔管的装饰。到了明清两代,制笔工艺更是极为讲究,不但追求实用,更加注重装饰,特别是御用和官府用笔更是极尽精致华丽,当时便已成为达官贵人的案头清玩,而能流传至今者更显弥足珍贵。这些成交的毛笔中还有瓷质笔管,瓷质笔管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,到了万历时最盛。由于瓷胎的收缩情况不同,要想笔管与笔帽刚好契合并非易事,由此也可见制作工艺之精致。关于剔红漆器的起源,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,《髹饰录》中有:“剔红,即雕红漆也……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……”的记载,说明此书作者黄成认为剔红工艺在唐代已有,但这种说法尚未得到考古资料的佐证。不过从流传至今的元代张成款、杨茂款剔红作品的成熟程度来看,至迟在元代,剔红工艺即以十分发达。明王朝建立以后,由于皇室的喜爱及对外赏赐的需要等原因,剔红漆器得到了较快发展。据文献记载,明初皇家漆器作坊设于北京果园厂,后人习惯将明代宫廷漆器称为“厂器”。宣德朝以后,剔红漆器的制作陷入低潮,但到了嘉靖时期,又再次繁荣起来,这一时期的剔红作品相比于明初,其刀工更为大气,锋芒毕露,不拘小节。
3549号拍品即使嘉靖朝剔红器物的典型代表,无论其漆色、刀法或纹饰均代表了当时制漆工艺的最高水准,且带有嘉靖本朝款识,珍惜异常,保存至今,实属不易。
2557号拍品笔管竹胎,胎体轻薄,通体髹黑漆。笔管、笔套皆采用色调深浅不同的金彩描绘金龙、凤纹,搭配寿山福海、缠枝莲花与牡丹花卉纹。笔套顶端长条黑漆签,直行泥金楷书:“大明万历年制”六字款,笔套顶面绘有菊瓣纹,底沿环镶金口。整体色彩斑斓,金碧辉煌,深具帝王风范与华丽富贵之气息,是制作极为考究的明代宫廷御用笔。此漆笔之描金成色深浅不同,可分五彩,符合明代黄成《髹饰录》载,即在朱、黑色的漆地上加描金花纹的一种漆艺。
3017号拍品通体施白釉,白中闪青,其上以五彩描绘龙纹,青花装饰其间,色彩鲜明,技法稚嫩中见古拙,极有特色。此笔盖帽及管壁四面装饰龙穿花纹,管身绘穿花龙纹,青花绘龙身、脊背。以青花勾勒外轮廓,五彩填画身躯,腾龙舞身凌空,生动威猛。青花发色雅丽,沁入胎骨,彩色鲜艳华丽,与青花对比强烈。绘图线条流畅,画意生动自然,笔触粗放,所绘纹饰繁密,填彩准确,彩色相交处几无空隙,花草之静雅愈突出龙之灵秀威猛。笔管上部青花书“大明万历年制”单竖行楷书方框款,为万历官窑文房用具中的珍品。
名人渊源 5581号拍品是这些拍品中唯一一件书画名人用过的笔。大千先生一生与笔墨为伍,他在制笔用笔方面尤为讲究。旅居巴西期间,张大千特地托了人情,重金收购了一磅牛耳朵里取出的绒毛,他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获得的牛耳绒毛带到日本的“玉川堂”和“高诚堂”两家笔庄,精挑细选制成五十支毛笔,仅加工费就花了700美元。牛毫笔制成后吸水饱满而有筋骨,宜于写字,画则写意最佳。大千先生兴奋的将牛耳绒笔命名为“艺坛主盟”,“既然用的是牛耳毛,用此笔如同执牛耳。”他还专门赋诗一首:“雄狮百胜恣横行,执耳升坛众与盟,所向从来无劲敌,敢从纸上笑书生。”牛耳毫笔是大千最为中意的毛笔,他曾将“艺坛主盟”牛毫笔赠送给毕加索、谢稚柳、“儒将”黄达云、罗寄梅夫妇等人,这都是张大千所看重之人。大千先生去世之后,张氏后人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大千遗赠中,四只大风堂选毫中就有“艺坛主盟”牛耳毫。所以这组拍品在2012年嘉德拍卖会上以103.5万元高价成交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钢笔交易前景可期
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书写习惯的改变,上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使用毛笔,开始使用钢笔。在今天,钢笔在实用领域不再走俏,但这并不影响其收藏和市场流通价值的继续发挥。如高端礼品市场则成为钢笔销售的一大版块。此外,从存世量巨大的钢笔中挑选值得收藏的品种,把它们保存起来、流传下去,钢笔也会成为价值不菲的“现代古董”,并且在拍场上有着不错的表现呢。
国外旧钢笔收藏活动相比国内要早得多,如早在1990年2月,一支1910年派克公司出品的“史惠斯蒂卡”牌银色笔杆的自来水笔,以0.8万美元在纽约拍卖成交,次年8月,该笔的主人又将此笔卖出,竟以2.8万美元的拍卖价成功拍出,其增值速度之快令人称奇。而在1998年10月英国伦敦的一次拍卖会上,一支产于20世纪初期的派克38型蛇形笔,居然以3.8万英镑成交。
有关资料介绍,2014年左右国际上旧钢笔交易市场的行情大致为:1900年前生产的旧钢笔,每支参考价10万至15万美元。1920年前生产的旧钢笔,每支参考价5万至8万美元。1920年前生产的“塑料笔”,每支参考价1.5万至3万美元。1930年前生产的“豪华笔”,每支参考价3万至5万美元。1935年前生产的旧钢笔,每支参考价2000至1万美元。由此可见,即便每支同一时代生产的旧钢笔,视品牌和品相的不同,其市场价格是有区别的,有些相差甚至还很悬殊,这就需要收藏者慧眼识笔了。
近年来,钢笔收藏也在我国开始流行。随着国内藏家与国外藏家之间沟通的加深,不少前些年在集藏市场上市价低廉的国内早期名牌钢笔也身价猛升,尤其是金笔的价格明显上扬。至于国际公认的早期名牌产品,如派克、犀飞利等,在国内集藏市场上则很难见到。尽管国内收藏市场上钢笔价格上涨很快,但因国内钢笔集藏刚刚起步,所以同类型的钢笔国内市价同国外的价格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,这种差距为不少投资者提供了获利空间。
记者从雅昌艺术网有关数据了解到,中国钢笔拍卖最早始于2007年,当时香港佳士得以4.38拍出“卡地亚三支镀18k 白金钢笔及18K 黄金圆珠笔(一组)”。2007年至今,在中国地区上拍的钢笔52款,其中成交25款,流拍27款,上拍拍品多为2000年左右生产的万宝龙、卡地亚等大品牌限量笔。如:2015年佳士得上海分公司上拍的“翠鸟”登喜路并木皇18k金莳绘钢笔以32.5万元拔的中国拍卖市场头筹。
收藏钢笔有门道
上个世纪,生产钢笔的厂家不计其数,但能够进入收藏领域且具备投资价值的钢笔并不多。钢笔的集藏价值与投资价值同发行量、存世量和制作水准密切相关。
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,国际上早期钢笔行情就不断看好,并影响到国内收藏品市场上同类钢笔价格也逐年提高。例:40多年前,在港台及欧美一些古玩商店仅卖20多美元一支的旧钢笔,现在通常都可以卖到几千甚至上万美元。30多年前,国内旧货市场里上海自来水笔厂30年代出品的旧钢笔,仅卖5元钱一支,现古玩市场里开价都在5000元以上。
收集钢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手,最常见的是按品牌进行收藏,如专门收集派克钢笔、博士钢笔或英雄钢笔,收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收藏一种品牌或多个品牌。也有人按钢笔的不同吸水结构进行收藏,如脱卸式、弹簧式、推
拉式、真空式、捏杆式和螺旋式等,这种收集方式展现了钢笔的不断改进历程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收集方式受到藏者推崇:一是根据钢笔的材质进行收集,当中又可分为笔尖的材质和笔杆的材质等,一些合金钢笔的交易价格相对较低,是初入门者较喜欢的集藏对象;二是只收集笔杆上的图案,这类品种主要集中
在近50年来生产的钢笔中;三是收集名人使用的钢笔,如领袖人物、名作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所用的钢笔,这种收集方式并不拘泥于钢笔的品牌与材质,但收藏难度很大。
目前,国内一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生产并经过使用的博士、华孚、关勒铭等“古董”级金笔,现市场成交价可高达数万元左右。以前,旧派克笔属钢笔收藏“冷门”,国人大多不参与。近年来,随着人们收藏意识不断增强,出现了不少专门收藏派克笔的爱好者,海外华侨也时有参与搜集派克笔,使得旧派克笔身价也扶摇直上。
|